数智世界 全域安全——2025中国安防“人工智能+” 行动大会综合报道(二)
作为AISC 2025大会重要组成部分,2025低空安全产业发展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安防无人系统安全高峰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围绕低空安全与无人系统安全,重点探讨了低空经济发展现状、低空安全面临的挑战,以及无人系统探测与反制技术等相关产品的应用与落地,研究分析了低空安全防范中的共性问题和痛点,为低空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建言献策。
一、低空经济处于关键转折点 诸多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打造低空经济新增长引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推动低空经济安全健康发展”。在政策引导和技术创新的双重推动下,我国低空经济迅速崛起为万亿级的产业新赛道。据国家民航局预测,2025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预计达1.5万亿元,2030年达到2万亿元,2035年达到3.5万亿元。我国低空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数据显示,中国无人机的产量和飞行总时长均位居全球首位,尤其是在消费级和工业级无人机领域,中国企业已经建立起显著的市场竞争优势。
中安协秘书长王楠在论坛主题报告中指出,经历2024年“低空经济元年”后,我国低空经济发展呈现“政策驱动—技术突破—场景拓展”的递进态势,以及“强链条、广融合、深辐射”的产业特性。2025年,低空经济从“野蛮生长”转向“规范发展”,包括国家发展改革委成立低空经济发展司,各地出台政策与规划规范低空经济发展。行业不再满足于概念炒作,而是更加“接地气”、重实效:一方面是应用场景更加务实,从单纯追求炫技转向解决实际需求;另一方面技术研发更加注重瓶颈突破,特别是在续航、避障、通信等关键研发环节。我国低空经济正处于从技术试验场向价值创造场跨越,从概念探索迈向规模化落地关键转折点。
王楠秘书长强调,当前低空经济仍受制于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存在诸多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为管理体制较为分散、空域管理尚存难题、基础设施有待提升、技术创新有待突破、产业布局有待优化、低空安全有待加强等。
航天时代低空科技有限公司研究员潘超在报告中也提到,虽然我国无人机产业“一骑绝尘”,但在低空领域,尤其是在通航产业方面,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反映在空域管理水平、基础设施完善度和商业模式成熟度等方面,低空安全问题尤为突出。论坛专家普遍反映,近些年无人机“黑飞”扰航、非法入侵和恶意破坏等事件频率和规模激增。2023年全国机场处置扰航事件427起,较 2020年激增380%。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中,无人机威胁进一步升级,毁伤能力显著提升,覆盖范围大幅拓展,严重威胁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
二、现实挑战日益复杂 低空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
伴随着低空空域的开放与无人系统的规模化应用,新的、复杂的安全挑战不断涌现。确保低空安全不仅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更是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
1.低空安全挑战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特征
中安协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维杰指出,现实中低空安全问题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特征,涉及空域管理、飞行安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反制防控以及法律法规建设等诸多课题,亟待行业深入研究和系统应对。
“黑飞”扰航问题频发,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中心副主任李安平在演讲中指出,2024年民航干扰事件是2023年的1.5倍,无人机“黑飞”、扰航、侵入敏感区域,低空反制设备滥用等事件对公共安全、航空安全乃至国家安全构成严峻挑战。
此外,技术风险不容忽视。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研究员王青在报告中提到,无人机自身安全问题引发的次生灾害风险较大。与有人航空器相比,无人机安全标准相对较低,在续航、避障、抗干扰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特别是在城市复杂环境下,风洞效应、电磁干扰等问题对飞行安全构成挑战。
同时,低空管控能力亟待提升。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吴强的发言引人深思。他基于2018-2021年“无形截击”反无人机挑战赛的实测数据指出,当前反无人机系统在面对稍加改装的靶机时,拦截率仍然很低。这暴露出国内低空安防能力建设的不足,也预示着低空安防市场的巨大市场机遇。
管理体制需要优化。低空安全管理涉及民航、公安、工信等多个部门,目前国内尚未形成统一高效的协同机制。王楠秘书长在报告中形象地指出,低空安全管理体制当前仍处于“九龙治水”的阶段,各部门管理边界不清、责任不明,影响了管控效能。
2.国家及地方重视低空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对低空经济安全健康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王小洪多次强调“在发展低空经济的同时夯实安全底座”。在发展与安全并重的时代背景下,低空安全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2024年,《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实施,明确了公安机关的反制职责,规定了飞行管理的基本框架,为低空安全管理提供了法治基础。2025 年国家发改委提出的“三先三后”原则(先载物后载人、先隔离后融合、先远郊后城区),进一步体现了国家在推动低空经济发展中的理性和审慎态度。同时地方政府积极探索低空安全创新实践。据统计,目前全国有超过50个重点城市发布了专门的低空安全管理规定或实施细则。
论坛上,江门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副支队长唐彬分享了《江门市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公共安全管理办法》的落地经验。该办法是我国在地市层面较早出台的低空安全管理规范,通过飞手登记、飞行报备、空域划设等具体措施,构建了低空公共安全监管的地方样本。唐彬副支队长还表示,江门市将无人机管理参照机动车驾管业务体系,由交警部门负责社会面登记备案,这种创新管理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管理创新、技术突破 破解困境需走系统化路径
低空安全涉及多部门管理、多技术融合(如AI大模型、感知探测、通信导航)以及多业态应用,面对当前多元化、复杂化的低空安全挑战。王楠秘书长提出,应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从技术创新、法规完善、有效监管和风险防控等方面形成系统性支撑,在维护低空安全的同时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1.管理创新:构建协同治理体系
论坛专家普遍认为,低空安全管理需要创新治理模式。李维杰副主任委员进一步指出,应推动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用户等各方力量紧密协作,加快构建集技术、管理、法规、标准于一体的低空安全与无人系统综合防控体系。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研究员王青提出,应建立全国无人机管理底座,实现飞手、航空器、企业行为的全量数据采集与协同管控。这一思路抓住了低空安全管理的“牛鼻子”,只有夯实数据基础,才能实现精准管控。
唐彬副支队长的发言表明,地方立法可有效填补上位法的空白。通过制定具体管理办法,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规范飞行活动管理,建立应急处置机制,能够为低空安全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监管方式也需创新。论坛专家建议借鉴机动车管理经验,建立无人驾驶航空器登记、检验、保险等制度,同时考虑低空交通特点,构建适应性强、弹性足的新型监管模式。
2.技术突破:融合应用与精准处置
技术创新是保障低空安全的核心驱动力。论坛嘉宾一致认为,安防行业需突破技术瓶颈,鼓励和支持相关研究机构及企业在反制探测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不断提升低空安全管理的技术保障能力。
论坛展示了多项前沿技术成果:在侦测技术方面,北京历正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高旭娜介绍的基于AI的无线电协议解析与光电融合技术颇具创新性。该技术通过AI赋能,实现了对非合作目标无人机的秒级识别与定位,有效解决了“看不见”的难题。
在反制手段方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刘飞分享的激光定向能武器技术令人印象深刻。激光反制具有精准打击、低成本拦截、附带损伤小等优势,特别适合机场、要地等敏感区域的防护。
在管控平台方面,航天时代低空科技有限公司研究员潘超提出的“通导感算”天地一体网络架构具有前瞻性。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风险前移和仿真验证,构建低空智能物联网,为低空安全提供体系化支撑。
上海特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TDOA网格化监测网也特别值得关注。该技术通过多台设备组网,实现对低空无人机的实时定位追踪,且不发射任何电磁信号,不影响公众通信,代表了低空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3.实践探索:标准建设与场景驱动
标准化建设是低空安全的重要保障。在标准建设方面,公安部与中安协无安委推动的无人机探测反制标准制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在浙江、新疆等地建立的实测基地,为技术验证和标准完善提供了实践平台。
江门市的低空安全管理实践具有借鉴意义。通过建设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监管服务应用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为低空安全管控积累了重要经验。
此外,多家企业在论坛上展示了落地案例,为低空安全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在重大活动保障方面,上海特金的TDOA系统已成功服务于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建党百年庆典等重大活动;北京数字天堂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提出的“60分钟搭建低空公共安全指挥部”方案具有创新意义。该方案通过无人机集群调度、三维地图快速构建、任务智能分配等技术,大幅提升了应急响应效率。
四、精细化管理 智能化落地 多方合力构建低空安防新生态
随着低空经济的顶层设计加速构建,以《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为代表的法规体系正逐步完善;覆盖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到运营管理的技术标准网络也在快速织密,共同助力低空经济的深入发展,持续推进低空安全产业生态走向完善。
王楠秘书长强调,低空安全多部门协同治理体系与网络化监管将会受到重视并逐步落地;行业将依托科技创新,向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产业发展方面也将呈现产业链协同布局,跨区域合作与共享的格局。一方面,无人机探测、反制、管控等专业领域将出现更多细分市场机会;另一方面,保险、培训、运维等配套服务也将逐步成熟。这种专业分工与协同发展,将推动低空安全产业走向成熟。
需重点强调的是,科技支撑将成为低空安防治理体系重要基础,逐渐满足指挥决策扁平化、预警防范智能化、打击处置精准化、防范工作合成化、勤务模式动态化等现实需求。
论坛上,相关企业展示的内容已初步显示出技术智能化与融合落地的趋势。北京历正科技提出的基于AI的无线电协议解析技术,展示了AI与大模型技术对低空安全的深度赋能。中国电科第十一研究所开发的激光反制系统,依托于视觉、光电、雷达等多维感知技术,协同应用于低空安防体系。
吴强副总工程师提出的“立体化、无人化、智能化”反制体系,以立体对立体、以无人对无人、以智能对智能,将从根本上改变当前低空安防的被动局面。
除政策、法规等管理手段外,企业、科研院所等技术与服务提供方,以及中安协等社会组织也在积极发挥作用。王楠秘书长强调,中安协率先成立了无人系统安全专委会、组建了无人系统安全专家组、发起成立了低空安全研究院、搭建了低空安全验证试验基地等一系列行动,为各级政府和会员单位提供研究咨询、资源对接、技术支持和政策指导等务实服务,有力推进了产业生态构建与产业链协同发展。
文章作者/李红莲
文章来源于《中国安防》杂志2025年11月刊
《中国安防》
-国内行业权威杂志-
出版发行:《中国安防》编辑部
主管主办:中国安全防范产品行业协会
电话:010-888255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