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具身智能赋能 开启公共安全治理新范式
最新动态
具身智能赋能 开启公共安全治理新范式
2025-11-0626

数智世界 全域安全——2025中国安防“人工智能+”行动大会综合报道(二)

当前,公共安全治理正加速迈向数字化、智能化新阶段,具身智能技术的突破为智能机器人深度融入公共安全领域提供了核心支撑。2025智能机器人与公共安全创新发展论坛以“具身智能 创造未来”为主题,汇聚了来自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公安机关及智能机器人企业的众多专家学者与行业代表,聚焦智能机器人在公共安全领域的技术演进、场景落地、现存挑战及未来方向展开探讨,为推动智能机器人在该领域的深度落地与应用,提供了关键指引。

一、政策、市场、技术多轮驱动,智能机器人迈入新时代

智能机器人是先进生产力的典型代表。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具身智能培育、智能机器人发展,密集出台系列支持政策。政策端、市场端同频共振,新赛道持续拓宽,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1. 产业活力持续释放,数据印证发展势能

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科技处处长董凯在主题演讲中,用多组数据展现了我国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强劲活力:2024年,我国智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达2378.9亿元,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27.8%;机器人新增专利数量占全球的2/3,上市公司研发投入普遍达10%以上;制造业机器人密度突破400台/万人,应用覆盖71个行业大类、236 个行业中类;服务机器人加速融入清洁、教育、娱乐、医疗物流等多个领域,应急救援、公共安全、科学探测等特种机器人作业边界不断延伸,场景覆盖广度显著提升。


2. 技术迈入跃迁期,向具身智能加速演进

在产业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机器人技术也进入了“智能化跃迁期”。董凯处长进一步指出,智能机器人智能化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1.0阶段(预设程序驱动)、2.0阶段(算法驱动,多模态感知但未形成系统级智能化协同)、3.0阶段(系统级智能,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与推理能力、自主作业能力)、4.0阶段(通用智能,开放环境下自主执行复杂任务)。当前,整个产业已迈入全面智能化发展阶段,多数产品处于1.0向2.0过渡阶段,行业正全力向3.0阶段突破,未来10-15年将实现4.0通用智能。

伴随技术迭代与融合,机器人形态日趋多元,人形、四足、协作机器人等新形态不断涌现,并加速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实现智能化升级,向具身智能方向演进。赛迪顾问数据显示,2024年人形机器人全尺寸整机对外出货量突破千台,2025年预计突破10000台;四足机器人领域,2021-2024年我国产量已超3万台,2025年有望突破5万台。上海智元机器人、杭州云深处科技等企业纷纷推出代表性产品:智元机器人推出远征系列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灵犀系列半尺寸人形机器人及多规格四足机器人,2025年初已实现通用具身机器人量产1000台,并建成全球最大具身智能数据采集工厂;云深处科技发布山猫M20、绝影X30、绝影Lite3等足式机器人,推动足式机器人在公共安全场景的商业化落地。

二、落地应用:公共安全成为重要领域

随着智能机器人技术快速发展与产业扩张,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公共安全领域因需求刚性、场景多元,成为其最重要的“试验场”与应用阵地。目前,智能安防机器人已广泛覆盖巡逻安保、公共服务协同、应急响应、危险区域作业等场景,论坛上多家机构与企业分享的落地案例,充分展现了其巨大发展潜力。


1. 警用机器人迎新机遇,未来将向多域化、体系化、智能化发展

警用机器人自上世纪80年代进入公安行业以来,已实现长足发展。“十三五”期间,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其技术攻关与产品落地步伐显著加快;“十四五”时期,伴随相关政策出台,“应用牵引”成为核心主题,发展机遇进一步凸显。

2024年,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开展公安领域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征集,共收到190个申报场景,经专家评审选出60个典型入围场景及“双十佳” 场景。公安部第一研究所警用装备技术事业部副主任李剑介绍,60个典型场景分为陆域机型与空、水、多域机型两组,其中陆域场景占比50%,以安保巡逻(边检、车站、街面、单兵巡逻等)、拓展处置与交通边防应用(劝导、预警等)为主;空、水域场景则覆盖水域救援、水下安保、河流边控、海域空巡及街面、景区、高原边控等,这些场景应用为警用机器人发展提供重要指导意义和方向。

针对“十四五”期间警用机器人应用特点,李剑总结三大特征:一是公安领域具备扎实应用基础与丰富实战场景,为技术落地与功能迭代提供广阔空间;二是应用需求与经济发达程度、实战强度正相关,经济越发达、实战难度越大,需求越迫切;三是场景多元均衡且创新性强,覆盖陆、空、水多领域。展望“十五五”,警用机器人将向三大方向突破:一是拓展为警用无人系统(多域化),聚焦实战痛点与高频场景,覆盖陆、空、水全域;二是深度融入公安业务体系(体系化),实现端端、端云、人机协同,嵌入“情指行”一体化体系,支撑“专业+机制+大数据”建设;三是提升智能化水平,深化“云网端”架构,引入人工智能技术,部署大模型、优化小模型,研发高智能无人系统。


2. 口岸防控、危化巡检、园区等应用场景持续拓展

除警用场景外,智能机器人在口岸防控、危化巡检、商业园区等公共安全场景的应用持续深化,形成多元化落地格局。比如口岸防控场景:天津边检总站东疆边检站自主研发的自动行进监护巡检机器人,在天津东疆港实现落地应用,其智能查验、现场办证等功能有效降低了港口运营与人工成本,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危化应急场景:七腾机器人围绕应急痛点,打造防爆四足机器人、防爆轮式巡检机器人、消防灭火侦察机器人等多元化产品矩阵,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天然气加工、基础化工等领域,可高效应对危险气体泄漏、设备运行异常等问题。园区服务场景:广州映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推出“派宝机器人”品牌,覆盖迎宾接待、物流配送、安保巡逻、商用清洁四大领域,为商业园区提供无人化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安防巡检场景:杭州云深处科技的足式机器人在公共安保巡逻、大型活动保障、危险区域侦察救援、舆情现场探测等场景的应用探索取得重要成果,有效解决人员密集、区域广阔场景下的警力不足、监控盲区等痛点。

三、机遇伴生挑战 需多维协同破局

尽管智能机器人在公共安全领域应用成果显著,但论坛嘉宾也坦诚剖析了当前面临的瓶颈。针对这些挑战,会上专家共同探讨了破局路径,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方向。


1. 当前发展面临多重挑战

体系与能力短板。李剑指出,“十四五”期间警用机器人虽取得进展,但仍面临建设发展体系待构建、支撑实战能力待增强、应用深度与广度待提升等问题。

智能化待提升。部分专家在论坛中提到,近两年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赋能下,机器人在环境感知、任务规划、决策能力和交互方式等方面虽有明显进步,但智能决策能力有限,一些系统仍依赖规则驱动。比如有些排爆机器人需人工遥控完成从A点到B 点的爆炸物转移,巡逻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仍需人工干预等,距离自主识别风险、自主执行任务的目标还有差距。

安全风险不容忽视。智能机器人技术快速迭代的背后,安全隐患也随之凸显。董凯强调,随着AI技术融入,机器人模型的可解释性与可控性成为关键安全问题,若无法有效解决,可能引发数据泄露、操作失控等风险,需高度重视。

应急应用初级化。七腾机器人有限公司CGO/北京分公司总经理王承承表示,我国应急机器人虽形成研产销一体化格局,但应用仍处初级阶段,存在距离实战需求有短板、战术战法研究少、产业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2. 多维度协同破局

在产业层面,董凯从产业全局出发,提出四大发展建议:一是持续完善智能机器人现代化产业体系;二是推进软硬一体布局,软件端构建模型、开发标准化工具链、高质量数据集等,硬件端攻关关节模组、多模态感知器件、专用芯片等;三是大力推进 “智能机器人+”应用,深化与各行业场景融合;四是完善行业治理,打造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体系,筑牢发展安全基石。

在技术层面,论坛专家一致认为,技术创新是机器人突破发展瓶颈的核心驱动力,需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发展,包括加快大模型与机器人的深度融合,依托大模型与AI算法,结合公共安全领域的丰富场景数据,支撑机器人实现自主运动控制、精准分析决策及高效人机交互,提升自主感知、自我学习与智能决策能力。同时,能源续航、自主导航、智能避障、核心算法与算力支撑、自主学习能力等关键技术需协同突破,才能匹配动态变化的安防任务需求。

在应用层面,中安协副理事长刘晓京针对公共安全领域应用,提出四项要求:一是强化关键技术攻关,聚焦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等核心环节,突破“卡脖子”技术;二是深化场景创新应用,加快智能巡逻、应急处突机器人等研发与规模化部署;三是构建协同产业生态,推动政产学研用金服深度融合,推进技术标准制定、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等;四是坚守安全与普惠,重视伦理、数据及算法安全,健全法规标准与安全评估体系。

在场景层面,东疆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站长田源从需求方视角提出关键思路:一是政府需求方需发挥主导作用,将业务规律转化为研发需求,推动技术精准适配场景;二是基于对领域安全防控本质规律的理解,推进场景化创新;三是采用递进突破路径,研发初期舍弃非核心功能、优先保障核心能力,落地后逐步拓展场景,降低研发难度与成本,提升推广可行性。

在应急层面,王承承针对应急机器人发展提出四项具体建议:一是加强急需技术攻关,提升抗恶劣环境、载荷功能、模块化及智能化水平;二是强化重点装备研制,聚焦险情侦察、生命搜索、物资保障、消防灭火等类型机器人;三是深化实战应用,加强战术战法研究、建设试点示范力量、强化配备应用;四是健全支撑体系,完善标准、研发及测试平台建设。

←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

四、公共安全领域将成“十五五”智能机器人产业重要方向,前景广阔

七十年前,20世纪50年代全球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尤尼梅特”诞生,二十年前,2006年,我国首次将机器人列入长期发展规划,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开始奋起直追、突破赶超。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具身智能”纳入国家战略,标志着这一领域正式迈入政策红利期。8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机器人作为关键载体被重点部署,这为智能机器人与公共安全的融合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中安协智慧社区和智能家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明芳指出,智能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的典型代表,正在全面重塑公共安全的发展格局,日益成为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的关键支撑。公安部明确提出,要深化智慧警务建设,推动智能装备在风险预警、应急处置、治安防控和社会治理中的广泛应用。可以预见,未来几年,随着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推进和智能终端普及率的不断提升,更多机器人系统、感知设备和智能决策单元将依规嵌入社区的日常管理、治安巡防与应急响应中,实现从被动处置转向主动预警、从单点防控升级为全网联动的根本性变革,极大提升公共安全治理精准度和质效。

站在智能机器人与公共安全深度融合的历史性交汇点,论坛上相关专家提到,未来“十五五”期间公共安全、警用领域将成为智能机器人产业的重点布局方向,相关筹备工作已逐步推进。伴随人工智能技术持续赋能,智能机器人在公共安全等特种领域应用市场空间值得期待。未来,随着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一个更智能、更安全、更高效的人机协同治理新图景将逐步成为现实。

文章作者/李红莲

文章来源于《中国安防》杂志2025年11月刊

《中国安防》

-国内行业权威杂志-

出版发行:《中国安防》编辑部

主管主办:中国安全防范产品行业协会

电话:010-88825523

往期精彩推荐

发展与安全双轮驱动 数智安全护航低空经济发展

安防企业必看!财政部就政府采购异常低价发征求意见稿,投标报价、履约验收有明确新规(11月7日截止反馈)

山东省发布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公共安全管理办法

全球首个具身智能强化学习技术正式应用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