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6日,生态环境部正式发布《生态环境监测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条例》共7章49条,明确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履责、社会参与”的监测格局,建立覆盖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污染源监测的现代化监测体系与制度。
其核心目标在于通过技术手段强化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全面性,推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其中对视频监控、智能预警与数据安全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
政策推动技术监测升级
《条例》明确提出,国家将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加快构建“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的自动化、数字化与智能化水平。
在公共监测方面,《条例》鼓励使用遥感、无人机等非接触式监测技术,以提高监测效率,减少对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在自行监测方面,《条例》要求企事业单位在主要监测点位安装、使用能够记录监测活动过程与设备运行状态的视频监控设备,并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联网。同时,须对监测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定期检定与校准,确保其正常运行。
《条例》还明确强调对数据弄虚作假行为依法予以惩处。
相关产品与技术应用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部分头部安防企业已积极布局,将传统安防技术与环境监测需求相融合,拓展新的市场空间。
一批面向生态环境监测的视频监控与智能预警平台陆续推出,包括适用于污染源、排放口等场景的专用监控设备,具备防篡改、高清晰度等特点,并融合AI行为分析能力,可识别水质异常、不规范排放等行为。
此外,针对环保场景特殊需求的定制化摄像机(如防腐蚀、宽温设计)及视频智能分析平台也已投入应用,实现对监测活动的全程可追溯。部分平台通过视频监控与水质传感器、气体检测仪等物联设备联动,可验证采样过程的规范性。
在公共监测领域,无人机巡检、热成像监测、卫星遥感等技术已较为成熟,能够对大范围流域、山区等区域实施动态监控,有效弥补固定监测站点的不足。
部分企业还基于污染物浓度、气象信息及视频数据构建生态环境风险预警模型,实现对环境风险的智能研判与预警。
在数据安全方面,区块链、加密传输等技术被应用于自动监测设备,通过加装安全模块防止参数篡改,确保数据从采集到传输全链路可信。
强监管政策下市场潜力显著
在政策、技术与市场需求的多重驱动下,环保领域的安防市场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
《条例》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与企业的监测主体责任,要求重点监测点位安装视频监控并实现联网,为安防产品在环保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政策依据与市场空间。
一方面,公共监测领域将持续释放政府环境监管与治理需求;另一方面,在强监管政策推动下,石油化工、民生基础设施、工业园区等企业的合规生产与履责需求也将不断增强,共同构成安防在环保市场扩张的核心驱动力。
与此同时,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与环保应用的深度融合,环境监测正朝着自动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方向加速发展。未来,针对不同区域、污染源与环境要素的精细化、专业化监测解决方案,将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