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化国有林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公布。
推动建设“固定站点+移动站点”
相结合智慧管护体系
《意见》提出,到2030年,初步建成资源质量优良、生态功能稳定、产业发展充分的现代化国有林场体系;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国有林场体系。
《意见》明确要求提高生态保护管理能力,构建“人防、技防、物防”相结合的资源管护体系,加快推动“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无人机、以水灭火、航空护林、大型装备等现代化、信息化装备在国有林场的普及应用,推动建设“固定站点+移动站点”相结合的智慧管护体系,全面提升国有林场在资源管理、森林草原防火、有害生物防控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意见》还指出,鼓励国有林场培育和发展林草产业新质生产力,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低空经济等新场景中的应用。同时,将林场供电、供暖、通信、环卫、饮水安全、森林防灭火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纳入相关规划,持续加以推进。
森林资源管护向立体化
智能化的技术体系全面转型
当前,森林资源管护技术正从传统依赖护林员徒步巡护的模式,向立体化、智能化的技术体系全面转型。无人机广泛用于高清巡查、火情确认、精准定位、投弹灭火及病虫害监测;铁塔和高山站点部署的高清云台摄像机、热成像双光谱摄像机等设备,构成全天候监测网络,依托智能识别算法实现自动报警。护林员配备的智能巡护终端和车辆移动监测系统,可实现巡护轨迹记录与现场信息实时回传。此外,部署在林区的各类物联网传感器,共同构成感知环境的“神经末梢”。
在应对森林火灾方面,通过构建融合通信平台,整合卫星电话、对讲机、无人机图传、单兵图传等手段,可实现指挥调度“一张图”作业;“天空地”一体化体系在应急情况下可迅速转化为火情监测、火场态势感知与辅助决策的核心支撑系统。
国家生态安全建设需求刚性且紧迫
国家林草局官网数据显示,全国现有国有林场4297个,经营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8%,承担着“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多项重大生态工程任务。《意见》作为六部门联合发布的顶层设计文件,为现代化国有林场建设明确了实施路径,并将释放出新一轮市场需求。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火灾、病虫害等风险持续加剧,传统管护手段已难以有效应对,利用科技手段提升防护能力成为必然选择。国有林场经营管理的面积广大,生态价值巨大,保护需求刚性且紧迫。
《意见》的发布,标志着国有林场现代化建设进入快车道。智慧管护作为先行领域,也将成为企业参与国家生态安全建设,助力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目标的重要切入点。
